知名风投机构a16z近日发布内部研讨报告,对当前火热的AI社交产品提出颠覆性判断:AI或许永远无法真正构建社交关系。这份由Erik Torenberg主持,Justine Moore、Bryan Kim等核心成员参与的深度讨论,揭示了AI社交产品面临的三大本质困境。
报告指出,过去十年社交产品的成功都基于人类真实表达,而当前AI产品正在完成危险的角色反转——从辅助工具变成表达主体。Character.ai、11 Labs等产品虽然能生成个性化内容,但只是模拟"表达"而非建立"关系"。a16z团队发现,用户愿意为AI支付每月200美元高额订阅费,本质是为"替代服务"买单,这种趋势正在导致表达格式化、社交模拟化和身份重构化。
研讨中形成的三个核心观点直指行业痛点:首先,AI产品正在重构"用户是谁"而非提升用户;其次,AI伴侣的兴起可能意味着真实社交的终结;最后,AI分身普及将消融人格边界。Olivia Moore特别强调,现有平台如Reddit、Instagram只是AI内容的搬运工,真正的原生AI社交网络尚未出现,因为AI无法复制真实社交中的情感张力和脆弱性。
值得注意的是,AI语音技术在企业端取得超预期进展。11 Labs等公司通过消费者端引爆热度后,迅速转向企业级市场,金融机构等高风险领域正在大规模采用AI语音替代人工客服。Anish Acharya指出,商务谈判、客户维护等核心商业对话将由AI主导,这种转变速度远超预期。
关于AI分身的发展,a16z团队预判将形成两类创作者阵营:Taylor Swift代表的"人类体验型"和AI生成的"兴趣导向型"。Justine Moore以Veo3平台为例,指出完全虚拟的精灵、巫师角色已获得年轻用户追捧。Bryan Kim则认为,当"数字自我"能够被分享时,将催生全新社交形态,这对厌倦表面化社交的Z世代尤其具有吸引力。
这场讨论最终指向一个核心结论:最成功的AI产品将是人格型而非工具型产品。它们或将经历理解、模仿、代表、引导用户,直至最终替代用户的演化路径。这场变革不是效率提升,而是人类存在方式的根本性质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