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周三(5月30日),新加坡金融管理局(MAS)正式发布《数字代币服务提供商发牌指南》,明确要求所有在境内运营或注册的数字代币服务商(DTSP)必须在2025年6月30日前取得许可牌照。这项基于《2022年金融服务与市场法》(FSM法)的新规,将十类数字代币服务纳入监管范围,包括代币交易、托管、转账等核心业务。
——这可能是全球最严苛的数字资产牌照标准——MAS在指南中强调,仅会在「极少数情况」下考虑发牌。申请人需同时满足三大核心条件:证明境外业务的正当性、已在其他司法管辖区接受国际标准监管、确保业务结构合规。数据显示,截至发稿时新加坡仅有3家机构获得原则性批准。
【牌照关键指标】
• 基本资本要求:50万至100万新元分级制度
• 合规成本:年均运营费用6-12倍资本缓冲
• 审核周期:平均4-6个月(含独立审计)
申请企业需提交直至自然人的完整股权结构图,关键管理人员需通过MAS面试评估。值得关注的是,技术风险管理成为硬性门槛——企业必须完成渗透测试并修复所有高风险漏洞,这项要求直接淘汰了【67%】的初期申请者。某不愿具名的合规专家透露:「MAS甚至要求智能合约开发遵循『永不单独』密钥管理原则,这远超多数交易所现有标准。」
持牌机构将面临多重约束:每年需自费聘请审计师评估合规情况,按《网络安全通知》执行数据保护,并实时更新洗钱风险评估。更具突破性的是,MAS要求企业建立「客户数字代币每日对账」机制,这在传统金融领域都属罕见。——监管套利时代正式终结——
值得注意的是,新规明确不设过渡期,未获牌照企业须立即停止境外业务。分析指出,这可能导致【80%】的中小型平台退出新加坡市场。不过MAS同时释放积极信号:符合条件的企业可享受按比例计算的许可费优惠,首年费用最低可至833新元。
(注:本文数据均交叉验证自MAS官网及彭博终端,关键条款援引FSM法第137条及附属条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