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周三通过的《稳定币条例草案》将香港推至全球数字金融监管前沿,但八家虚拟银行持续亏损的现状,为这一新兴市场敲响警钟。金管局最新数据显示,持牌数字银行客户数虽达220万,却无一实现盈利,这为业务范围更窄的稳定币发行人蒙上阴影。
截至2024年8月,香港虚拟银行总资产仅占零售银行业的0.3%,累计亏损虽收窄15%,但距离盈亏平衡仍有距离。值得注意的是,规模最大的ZA Bank年技术投入超5亿港元,凸显金融科技的高成本特性。这种"用户增长与财务亏损"并存的局面,暴露出数字金融免费模式与合规成本的深层矛盾。
新规要求储备资产必须100%覆盖发行面值,且仅能配置短期国债等超安全资产。对比虚拟银行39%的贷款业务占比,稳定币发行人的盈利空间被极限压缩。某投行测算显示,10亿港元规模的稳定币年收益不足3000万,难以覆盖合规与技术成本。
——这个市场正在上演危险的平衡术——既要维持1:1刚性兑付,又面临收益天花板。2022年UST崩盘事件表明,当市场波动冲击储备资产时,发行人需瞬间补足差额。金管局虽引入信托隔离机制,但新冠危机期间美债波动证明,安全资产也可能失稳。
业内人士指出,规模效应或成关键突破口。Mox Bank近期试水数字资产托管,暗示综合服务生态可能是出路。值得关注的是,金管局已松绑"数字银行"业务范围,这为稳定币与银行服务协同创造可能。但某匿名分析师警告:若无法突破1-3%的收益魔咒,行业或将迎来洗牌。
【数据聚焦】
• 虚拟银行客户平均贡献收入:47港元/年
• 合规成本占比:运营支出28%
• 美债最大单日波动:2020年3月达5.6%
截至发稿时,已有三家国际机构重新评估在港发行稳定币计划。这场关于金融创新与商业可持续性的博弈,才刚刚拉开序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