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20年代的投资信托与当下的比特币财库公司正上演惊人的历史轮回。7月31日,Be Water发布的《投机攻击》系列研究指出,两者在杠杆、溢价和反身性机制上存在深层共性,这种金融炼金术可能正在为系统性风险埋下伏笔。
1929年前,美国投资信托以日均一家的速度成立,全年募集资金占新发行资本的三分之一。如今比特币财库公司同样呈现寒武纪大爆发,MicroStrategy作为行业标杆,其资本结构设计与90年前的信托如出一辙——通过发行股票、可转债、优先股等多层证券放大比特币价格波动敞口。研究显示,当前比特币财库公司数量已可通过专业数据面板实时追踪,复制MicroStrategy模式的企业每周都在新增。
历史资料显示,1920年代信托通过"睿智的长期债务"维持杠杆,这与当下比特币财库公司推崇的30年期公司债券策略高度相似。MicroStrategy首席执行官Phong Le将这种资本运作称为"估值炼金术",其视频演示清晰展示了不同证券层级对比特币价格变动的放大效应。但耶鲁经济学家欧文·费舍尔在1929年的误判警示世人:反身性机制在市场转向时会成为致命弱点,信托股票曾在两个月内价值归零。
研究特别指出,比特币财库公司比1920年代信托更具结构性脆弱性——其持有资产不产生任何现金流,完全依赖价格升值、信贷渠道和市场情绪维持运转。当新资本流入放缓时,金字塔式资本结构可能引发连锁反应。1929年大崩盘表明,这类依赖mNAV溢价的金融工具,其崩溃不仅摧毁纸面财富,更会通过债务紧缩传导至实体经济。
值得关注的是,近期黄金财库公司的出现暗示这种模式正在向其他资产类别蔓延。分析师警告,当金融炼金术从比特币扩展到更广泛的大宗商品领域,可能加速"逃离法币"趋势,但同时也将放大整个金融系统的脆弱性。正如《大西洋月刊》1987年预判:金融创新的狂欢往往在众人嗤笑警告时达到危险临界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