香港立法会5月21日三读通过的《稳定币条例草案》,配合五天后金管局发布的配套文件,构建起全球首个针对稳定币的完整监管闭环。这套规则体系直指行业两大痛点——Tether式储备金不透明与UST式算法崩溃,通过七项核心基准重塑市场准入规则。
2500万港元实缴股本的门槛设置颇具深意。这个相当于传统支付机构牌照三倍的金额,既筛除了实力不足的投机者,又为后续动态监管留出空间。值得注意的是,金管局特别强调将根据业务规模调整要求,这意味着计划发行超10亿规模稳定币的机构,可能需要准备数亿港元资本金。
【完全支持】与【破产隔离】构成监管最硬核的要求。储备资产必须每日足额且独立托管,这使香港规则比日本、新加坡更为严格。值得玩味的是,虽然允许"case-by-case"审批其他资产,但金管局通过咨询文件释放明确信号——短期内不会接受加密资产作为抵押物。
——这项看似技术性的规定实则暗藏玄机——它既防范了汇率风险,又变相要求发行人与香港银行体系深度绑定。对于想发行离岸人民币稳定币的机构,必须证明其CNH流动性池的深度足以应对极端赎回情景。
每日审计+月度披露的制度设计,将使合规成本陡增。业内人士测算,仅审计费用就可能占中小机构运营成本的15%-20%。这或许解释了为何新规发布后,多家国际稳定币发行商开始重新评估亚洲业务布局。
随着咨询期结束,首批牌照争夺战即将打响。据接近金管局人士透露,已有3家具备银行背景的申请者进入预沟通阶段。这场监管与市场的博弈,或将重新定义亚洲数字金融格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