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3月,《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》刊发的研究论文《Strategic digitization in currency and payment competition》揭示了全球货币体系面临的关键转折点。该研究由Cong和Mayer共同完成,构建了首个法定数字货币与私人数字货币(PDM)竞争的动态博弈模型,为理解各国数字化战略差异提供了全新视角。
研究发现,不同地位货币的数字化路径存在显著差异。中等强度货币(如人民币)往往率先推进数字化,以获取先发优势;主导货币(如美元)则倾向于延迟数字化,直到面临竞争压力;而弱势货币可能直接放弃数字化进程。这种战略分化导致PDM在特定市场获得发展空间,最终可能削弱法定货币地位。
模型特别强调了地缘政治考量与稳定币发展的双重影响。当稳定币锚定某主权货币时,该国可能通过"数字化外包"间接获益,这解释了美元体系对稳定币的相对宽容态度。同时,支付系统的互操作性成为关键变量,技术兼容性差异可能导致数字货币生态呈现碎片化格局。
研究揭示出数字化决策中的"等待均衡"现象。由于先发国家需要承担教育市场、建设基础设施的成本,后发国家可能选择观望,等待技术成熟再跟进。这种策略虽然个体理性,但可能延缓全球支付系统整体效率提升。国际清算银行等机构需要加强协调,避免各国陷入"囚徒困境"。
中国人民大学金融科技研究所的编译指出,该研究为理解中国数字人民币的推进节奏提供了理论支撑。作为典型的中等强势货币,人民币数字化既是对支付效率的追求,也是提升国际货币话语权的战略选择。随着技术迭代加速,2025年全球可能形成分层化的数字货币秩序,各国需根据本币地位制定差异化战略。